找到相关内容155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比较宗教学(1)

    、亚伯拉罕、大卫王、所罗门王等《旧约》中的先知。又看见「阿至洛依」天使,这是取人之命的天使,人类死期来到,即由他把灵魂取去,他的身大无朋,两眼的距离即有七千日的路程那样远,心颇慈善,每见人类犯罪,即...、说谎、憎恶、荒淫等,认为这些都是促使 人类犯罪的根源。  回教徒吃猪肉,乃是最大的禁忌;其实,若照《古兰经》的经文是:「他只是对你们禁食自死的、血、猪肉,与宰时不以阿拉之名高呼的。」(第二章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5669630.html
  • 北周灭佛“后遗症”——再论音声供养与音声法事的合一

    出现较晚,应该是在唐代。“《唐大诏令》卷八十一记载,太常音声人,本亦犯罪没官者,后以历代相承,遂成为官贱民之一”。这是讲太常的音声人实际上就是太常乐人。“太常乐人,今因罪入营署,习艺伶官,前代以来,转...

    项 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50269948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二辑(2)

    保贤作如是说:  “犯了五逆四重,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的重罪,诵楞严咒,重罪可以消灭,还得清净,与未犯罪时一样。如可继续诵咒,还可即身成佛,得证菩提,一生成办。对于社会可以上祝皇图永固,国泰民安,无天灾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370226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三辑(1)

    如果不能,为什么不需要有一段时间让师父来观察,让彼等欲出家者来适应呢?不管这段时间有多长,但至少可以足够了解欲出家者的身心状况、待人处事、性格品德、生活习惯,或有否隐瞒恶疾、负债、犯罪、与人结仇等,作为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470227.html
  • 佛教信徒拜佛的功利心及正信的导入

    自己满意的好工作,就怨天尤人,甚至责怪神灵,这种想法本来就是错误的,为此砸寺庙的功德箱,那就是抢劫和犯罪,这种行为在世俗的法制社会是不可谅解的。即使是佛教慈悲为怀,不与计较,但这种损坏和扰乱神圣场所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1570807.html
  • 台湾“新兴宗教”的现象商议

    一种类似黑社会的青年宗教集团,以崇拜恶魔撒旦,进行一些反社会或犯罪的行为。奥姆真理教也可算是一种反社会的宗教团体,吸引社会的边缘人来扩充其宗教势力。  页97  台湾「新兴宗教」的现象商议  宗教哲学...

    郑志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071182.html
  • 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空间与生存方式

    ,法制建设在机构设定、队伍扩充、宣传调门上相当壮观,可是社会秩序却日趋恶化,人的安全感降到最低水准。黑社会猖獗,车匪路霸横行,大庭广众之下明火执仗的犯罪,没人敢站出来制止,人们心中正气受到抑制,害怕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1071204.html
  • 追思华梵大学创办人晓云法师

    山间明月”的诗情与禅意。  目前最让她忧心的是,社会乱象与教育的偏差,致使年青人仿佛失去了生命的方向,因此,她兴办教育,一心强调佛理伦常与文化艺术的推动,原因就在于艺术、文化能洗涤人心避免犯罪。   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0671324.html
  • 宗密传法世系的再检讨

    资料,加以  分析,小心求证,去探求历史的真象。在讨论宗密所传的禅  法承袭一点上,胡先生所持的否定态度,缺乏历史证据,所  以他的那几项结论也无法成立。法律上有句职业性套语说﹕  在没有证明犯罪以前...

    冉云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1471334.html
  • 学理思考与人生境界——蔡日新先生访谈录(续)

    无法从人们的内心深处弭止其干犯刑律的念头。佛教相信“自作自受”、“起心动念皆是造业”,因而对于从心灵深处断除犯罪或侵犯他人与社会的恶念,是十分有益的。...

    蔡日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3971421.html